/ NEWS
更新時間:2015-09-23
連接中國與朝鮮的鴨綠江大橋有五座分別為:
長惠大橋
長惠大橋(中朝長惠國際大橋),連接東北長白縣與惠山市,位于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鴨綠江之上。是中朝邊界鴨綠江上游第一橋。最早由日本人于1936年在此修建一座混凝土橋墩,落葉松橋墚橋面的跨江大橋。1943年被洪水沖毀,修復后于1950年又被美軍飛機炸毀,停戰后修復,1964年再度被洪水沖毀。自此,兩岸的通行貿易運輸靠木船擺渡。
臨江鴨綠江大橋
臨江鴨綠江大橋位于臨江市區內,是橫跨中朝兩國的國境橋。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,歷經抗美援朝戰火的洗禮,銘刻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。當年,我志愿軍35萬人馬就是從這座橋上雄赳赳、氣昂昂,跨過鴨綠江的。這座大橋始建于1935年。1950年8月份,美軍出動數十架次飛機侵入臨江上空,向鴨綠江大橋和附近的臨江火車站狂轟濫炸,大橋靠近朝鮮的一端被炸毀,1955年5月,中朝雙方重新將友誼之橋修復暢通。我們依然能清晰的看到橋梁鐵架上的眾多彈痕和殘留的彈孔。1950年8月11日,當4架敵機向停在臨江火車站一列裝滿作戰物資的機車掃射轟炸時,臨江火車司機徐國臣,冒著生命危險,沖進機車駕駛室,將軍列向等避洞開去,敵機立即跟蹤追炸,向列車頭狂掃不止,徐國臣駕駛機車的四個手指頭被打掉,鮮血直流,但仍堅持將列車開進了山洞,保住了機車。1951年,徐國臣被評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,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。徐國臣舍身救列車的英雄事跡很快傳遍了全國,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保家衛國,抗美援朝的熱潮。來到橋上,人們憑吊英靈,緬懷先烈,企盼世界永遠和平,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志愿軍鐵流滾滾,雄師勁旅的雄姿和風采。
集安鴨綠江大橋
集安鴨綠江大橋,舊橋位于丹東市。它是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區內東15公里,長589.23米、寬5米、高16米,共20個橋孔。以第11橋墩中心接軌線劃為中朝兩方各自維修分界線,其中中方324.23米,朝方265米。鴨綠江大橋全長九百四十六點二米,其中中方橋長五百六十九點九米。
丹東鴨綠江大橋
丹東鴨綠江大橋位于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,
新鴨綠江大橋
大橋其實有兩座,相隔不足百米。
第一座橋為大橋,毀為廢橋,只剩下半截,朝鮮一側只留下光禿禿的幾個橋墩。1950年11月—1951年2月,經美國飛機多次轟炸。
第二座橋,即鴨綠江大橋還在使用中,是聯系中朝兩國的紐帶。于1937年開工建設,1943年交付使用。大橋上行鐵路,下行公路。當時公路橋面鋪設木板,一九七七年換鋪水泥板后就再沒有修過。多年沒有大修過的鴨綠江大橋鋼梁已銹蝕斑斑,路面破損多達三百余處,有的橋面板移位、斷裂,致使大橋承重能力減弱。
丹東大橋橋面大修工程投資二百多萬元人民幣,由沈陽鐵路局投資,沈陽鐵路局丹東工務段承建。工程每周四四時至周日二十三時閉關晝夜施工,其余時間正常通關。這一工程將于2014年十月下旬完工。這次修整后,大橋橋面的承重能力將由原來的十噸提升至二十噸。在大橋維修的時候,周一至周三只允許旅游和貿易車輛往來,而周四至周日封閉公路路段,鐵路運輸正常不變。
隨著大橋的竣工和朝鮮旅游的恢復,為了滿足游客的需要,丹東市政府和丹東邊檢站報請公安部批準,允許游客步行上橋進入朝鮮境內。公安部批復:允許徒步過橋旅游,但必須保證游客人身安全和大橋安全。同時規定:游客不準在橋上拍照留影,只準并排排隊行走。
根據丹東官方此前透露的信息,新鴨綠江大橋口岸商貿物流區國門大廈和旅檢大樓2014年8月15日封頂,整個口岸區會在2014年10月30日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。然而,《環球時報》記者在現場沒有看到朝方任何動工跡象,甚至連地基都沒有開挖。英國《泰晤士報》稱,這座造價約合19.8億元人民幣的大橋的開通已被無限期推遲。